requestId:68c3019edc4350.96518076.
.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先生,啟動儀式請他為大家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部門的負責同志和有關的專家,他們是: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先生;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先生。因為整個文明探源工程涉及面很廣,所以今天現場還請到了五位專家坐在記者席當中,會后大家有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和大家做交流。下面先請關強先生做介紹。
2018-05-28 10:00:50
關強: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根據安排,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的情況。
文明起源與國家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關于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時間里,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自上世紀20年代起,重建中國上古史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在了考古學肩上。從上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中國考古學的發現與研究逐步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具備了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展開系統研究的條件。進入80年代以來的中國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促進了考古學科有關中華文明問題的提出。隨著最新的自然科學技術不斷被被引入,形成了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多學科交叉揭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共識。
在這個大背景下,2001年,參展“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被正式提出,簡稱為“中華文明探包裝設計源工程”。2001-2003年,實施了探源工程預研究。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復,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依托“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采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實施期間,調動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各項學術資源,融合了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深度發掘了不同學科的潛力。國家文物局與科技部一起,通過下述創新組織管理方式,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2018-05-28 10:05:41
關強:
一是建立了探源工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科技部、文物局、教育部、財政部、廣電總局、中科院、社科院與中國科協等8個部門和單位組成,從管理層面,探索多學科、多部門聯動的學術研究管理機制。二是成立了專家委員會,由嚴文明、李伯謙、朱鳳瀚等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委員,在學術層面,為探源工程的頂層設計提供咨詢,把握探源工程的研究方向。三是設立了項目執行組和秘書處,強化探源工程的組織協調機制。項目下設的各課題實行雙組長負責制,由考古學和自然科學的學者共同牽頭,推動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四是項目引入了第三方評估咨詢機制,發揮外部機構的監督、咨詢作用,保證探源工程順利推進。
2018-05-28 10:11:18
關強: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國內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參與。目前,累計發表學術論文900余篇(其中以外文或發表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近400篇),出版專著80余部,培養博碩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0余人,實現了預先設定的多項目標記者會,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多學科聯合研究古代社會的道路。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首先,以攤位設計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并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模型者。
其次,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
基于90年來中國田野考古學成果的科學總結,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和強制性權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突出特征。
第三,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了總體認識。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體文化現象背后的各地方社會,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在各自的環境基礎、經濟內容、社會運作機制以及宗教和社會意識等方面,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呈現出多元格局,并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經典大圖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
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并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
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2018-05-28 10:11:41
關強:品牌活動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后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盡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并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謝謝。
2018-05-28 10:15:08
襲艷春:
感謝關強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
2018-05-28 10:15:41
中央廣電總臺央視記者:
在這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實證了中華文明上下5000余年,請專家解答一下具體有哪些什么樣的證據。謝謝。
2018-05-28 10:16:00
王巍:
中華文明探源實施的十幾年里,我們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的都邑性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遺址是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還有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除了大規模發掘之外,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首先是位于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是修建于大約5000年前,這個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動員人力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度10幾米的巨型水壩,或叫水利工程。據水利專家研究,這個水壩除了具有防洪的功能外,因為有高壩、低壩,還有的是根據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個水利工程。后來,在作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個630米長,450米寬,高10幾米的大型土臺,這個土方量大約200多萬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從別的地方運來修建的,在這個高臺上是高等級建筑,面積在200、300,最高到9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
2018-05-28 10:16:39
王巍:
圍繞這個高臺又修建了長1900米、寬1700米的大型城址,大約300萬平方米。城墻寬、墻基寬都是40米-60米。由于在沼澤上,先要從別的地方運來大量石塊作為基礎,然后從別的地方運來黃土進行修建。我們最新發現表明,在內城外面又有一個更大的,大約2600米長,寬更大規模的城址。這樣總的工程量,據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據初步估算,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組織這么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么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象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
2018-05-28 10:19:36
王巍:
除了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一個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隨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這樣和宗教有關的玉器,和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鉞,甚至有的短柄鉞上下還有玉質裝飾,顯然是軍事指揮權利的象征。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這是一個產生了權利、產生了王權的社會,所以我們認為,應該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這是一個例子。
2018-05-28 10:23:30
王巍:
另外是在中原地區,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的建筑周圍有高高的圍墻圍繞。像石峁高等級的建筑區皇城臺城墻高達9米,軍事防御色彩濃厚,高等級建筑中不僅規模大,而且制作非常精致。陶寺的宮殿還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筑材料,相當于后世的瓦之類。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者是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隨葬上百件隨葬品,不僅制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級身份的。比如在陶寺,大型墓葬隨葬陶鼓、石磬、龍盤,尤其是直徑60公分左右的龍盤,每個大墓有一件;還有表明等級身份的軍事指揮權利的鉞,沿墻擺放一排,表明權利的構成已經相當的嚴密,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等級的制度。
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而且,陶寺遺址發現了冶金術應用的實例,發現了最早的空腔銅器,能夠確定為文字的材料。雖然只是少數人擁有,但是說明這些先進因素已經在當時被使用。所以我們覺得,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所以我們說,依據這幾個巨型的城址,以及他們穩定的控制范圍,他們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我們覺得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
2018-05-28 10:25:32
王巍: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值得一說,最近,在中原地區我們發現了距今5200-5300年的大型遺址和高等級建筑,表明各個區域大約在同時期相繼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雖然他們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是階段性是比較一致的,這是我們一個初步的結論。謝謝。
2018-05-28 10:31:29
中國日報記者:
這樣一個大的工程肯定需要很多科技力量的參與,我們不知道這次文明探源工程中關于新科技的運用在哪些方面?這些新科技在國際上同期比較屬于怎樣的水平?謝謝。
2018-05-28 10:33:18
吳遠彬品牌活動:
文明起源這樣一個大的問題,也是國際學術界、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研究需要多學科來協同支持的復雜課題。剛才關局長講到要發現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要提取這些物質資料當中的歷史信息,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所以科技部非常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科技支撐,重點在三個方面做了工作:
一,專項支持。從2000年到現在,剛才關局長講,圍繞中華文明探源這項工作,從預研到后來的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一直連續立項,給予專項支持。由國家文物局牽頭,組織了國內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包括地方的考古研究機構,一起來聯合攻關,也成立了多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項目總體專家組,采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研究,為文明探源提供科技支撐。
二,在支持的重點方面,支持開展重點調查,考古發掘,來獲取更為豐富的原始的信息材料。剛才王巍所長所講到的很多道具製作發現就是在這些過程中不斷來豐富和發展的。同時,對不同時期各地考古方面演進歷程當中的資料,也包括在這些過程中的環境變化,技術與經濟,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歷史的資料,要進行這方面的梳理和研究,要進行比對。探討不同時期經濟技術的發展與中華文明演進的關系,從而在這個過程中來闡述中華文明演進的復雜過程,確立了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時空框架和典型特征。剛才在關局長和王巍所長的解釋中,對這些方面都有所闡述。
2018-05-28 10:34:29
吳遠彬:
三,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發揮了什么作用。新技術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發揮了很多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運用新技術,圍繞重要的遺址、遺跡來開展集成研究,包括充分利用考古的資料、文獻印證,對文明發展來進行科學系統的揭示,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采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還有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這樣一些考古領域,不斷提升我們考古學田野工作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剛才王巍先生講到的第一個例子是良渚文化5000年前大型的水壩遺址,這就和遙感技術的應用非常密切,應該說在遙感技術助力發現了這樣一個大的歷史遺跡。比如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年代的測定問題,碳十四測年技術就可以進行比較準確的年代測試。所測定的年代對我們初步建立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和都邑性遺址及其考古學文化興衰的絕對年代,參展這方面都發揮了支撐作用。
順便說一下,剛才說了整體水平問題,比如在國際同類的關于碳十四測年的實驗室這方面,大概有近百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年代學實驗室,在相應的數據比對過程中,目前是排在前五位,處于國際同類水平的先進行列。在整個考古和文明探測過程中,有很多的技術在這方面進行應用,包括現代生物技術,DNA技術,這方面在生物物種的起源測定上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小麥、黃牛、綿羊從何而來,這方面的測定。也包括新材料、新技術,在考古現場的保護,不同類型的土遺址采用什么樣的保護技術能夠更好,都要用這些先進的技術。也包括在這些遺址過程中發現,包括生物質的提取這樣一些先進技術的應用,都要和考古工作結合起來,這當中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新的技術沈浸式體驗出現,而新的技術對于我們豐富和發展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豐富和發展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剛才關局經典大圖長講到了,下一步還會有一些相應的工作,從科技工作當中對中華文明的探源還將繼續予以支持。謝謝。
2018-05-28 10:43:07
中評社記者:
我想請教各位專家,我們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可能會設在哪里?大概會在什么時候向公眾開放?我們在加大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向社會大眾普及傳播方面還會做哪些工作?謝謝。
2018-05-28 10:52:16
關強:
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國家文物局已經公布三策展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有若干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像良渚遺址就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很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比如安陽殷墟、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今后我們將積極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批示精神,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讓文物活起來,不止是讓可移動文物活起來,還包括積極推進不可移動文物的展示利用。為此,國家文物局制定了指導文物保護單位開放的指南,要求各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考古遺址公園所在地,能夠把遺址、古建筑更多更好地展示給社會公眾,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關于探源工程成果的宣傳問題,要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依靠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將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科學地、原原本本地向社會介紹。另外,我們會進一步和科技部配合,把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后續研究進一步拓展;和教育部配合,做好進教材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宣傳工作也在推進,會有很多單位參與,包括制作相應的宣傳片等。謝謝。
2018-05-28 11:26:04
人民日報記者:
我想請問如何把成果在青年學子群體中更好的普及?謝謝。
2018-05-28 11:40:19
申繼亮:
教育部一直很重視歷史教育,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始就介紹一些重要的歷史知識,初中、高中設有必修的歷史課。特別在初中根據學生認知理解能力,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的一些內容。現在的教科書里面,無論是小學的道德與法治、初中和高中歷史,還是大學里用的教科書,對于已經確認的一些重要成果,都有所反映。比如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現在就有關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等。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發布、發表,我們也在積極對接,把這些新的成果及時反映到教科書里面。我們現在初中用的歷史教科書對照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經確定,基本內容也基本確定下來了,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根據工程新成果,增補了一些知識。比如像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遺址等,這些過去教科書里是沒有的,根據這些工程的成果,我們補充到教科書里。
二是根據工程新成果,在原有的表述中又進一步細化。像剛才王教授介紹的良渚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水壩、古城遺址。
三是根據工程新成果,更新教科書里的一些圖表。原來有一些遺址圖里沒有,現在做了修改補充,有些照片采用新的考古照片。初中教科書已經修完了,高中歷史必修教科書關于中國史這部分也編完了,也對照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實。高校《考古學概論》教材也做了適當的調整。
總之,教育部高度重視把這次工程的一些成果及時的反映到教科書中。因為教科書是最重要的傳播載體,現在中小學在校的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就有1.5億,普通高中大概3000萬,加起來這個人群是非常龐大的。如果說大家從教科書里面能系統了解,傳播面是很廣的。通過老師的系統講解,學生的理解會比較深刻。歷史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尊、增強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教科書的場地佈置編寫也一直努力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斷地充實更新歷史考古和研究成果。我順帶說一句,關于歷史教科書這兩年有不少的議論,比如最近幾天大家在說教科書里關于文天祥的內容沒了。事實是七年級下冊第十課有專門介紹文天祥的內容,說教科書把文天祥給刪了,這個信息是不準的。歷史教科書從編到審都是經過很多專家系統論證定下來的。
經過修改,我們希望能使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到早期農耕文明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也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謝謝。
2018-05-28 11:50:30
王巍:
我補充一點,關于教科書,教育部找到我們,希望把最新的考古知識,尤其是和文明起源前相關成果收進去。因為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國家是水稻和粟、黍的發源地。這是在座的趙志軍教授為主的團展場設計隊,也是探源工程一個重要的方面。大約在一萬年前,已經分別在南方開始種植水稻,在北方種植粟、黍,就是小米和黏的黃米,我們應該把這樣的知識也加入到課本當中。另外,有些新的考古發現還沒有正式全面地報道出去,但是我們覺得,參與研究的學者應該主動把這些成果提供出來。因為我們要增強民族自信,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先為人類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我覺得這個意義很大。謝謝。
2018-05-28 12:01:19
中國新聞社記者:
想問一下如何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這樣一點?謝謝。
2018-05-28 12:06:58
趙輝:
您這個問題所涉及的學術內容非常多,我盡量簡明扼要的來說。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及中國學術界在探源工程之前就開始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已經積累了至少30多年的歷史。這30多年的研究探討下來的結果,最大的一個貢獻,我認為,是我們知道了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這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錄下來的歷史。換句話說,是傳說時代有些古舞臺背板人對更古策展時代的傳說,這個傳說有的不那么牢靠,有歷史真實的影子,而且數量不多。經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前邊這么多年,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和積累,到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對這段歷史做出一番描述了,從而填補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段的空白。這是一個貢獻。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也同時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的這項工作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一塊非常重要的空白。我想最大的貢獻莫過于此。
說的具體一些,有以下幾點:一,是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于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里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是從這兒開始。
二,經過探源工程到現在,已經確認或者可以判斷出,在距今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為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