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戰法:創S包養價格造中國減貧的貴州奇跡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714002890319.24339111.

  納雍縣利園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尚宇杰 攝

亙古未有,偉大跨越。

11月23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這一天,在貴州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66個是貧困縣,到2015年底,尚有農村貧困人口493萬人,且九成以上的貧困人口處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貴州戰法,創造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包養全局,苦干實干加油干,持續打好脫貧攻堅“四場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推動貴州大包養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到2019年底,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人,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減貧人數全國第一。

貴州戰法,招招制勝。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五個體系”、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五個三”“六個轉變”、脫貧攻堅“五個專項治理”、“9+3”縣(區)掛牌督戰以及補齊“兩不愁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短板等經驗做法,為全國脫貧攻堅乃至全球減貧提供了有益借鑒,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交通基礎設施破瓶頸——山間通暢奔富路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橫亙綿延的高山深谷,曾經束縛包養網了多少貴州高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貴州著力包養網破解交通瓶頸制約,在實現縣縣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礎上,用兩年多時間建成7.87萬公里“組組通”硬化路,惠及1200萬農村群眾,打通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后一公里”。

要想包養富,先修路。普定縣化處鎮焦家村,2018年1月修建通組路后,開始種植韭黃,如今不僅種得好,還敲開了廣東、浙江等地市場大門,當地老百姓把通組路稱作“韭黃產業大道”。

山間路暢,村組通達。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完成“組組通”7.87萬公里路面建設任務,3.99萬個30戶以上村民組通暢率從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100%,惠及1200萬農村群眾,真正打通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后一公里”。

“組組通包養”硬化路,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時,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條條資源路、旅游路、產業包養網路應運而生,為對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500余萬畝,鄉村旅游村包養網寨突破3500個。

地處烏蒙深處的威寧自治縣草海鎮呂家河村,2018年新建10公里的通組公路,讓村民夏勇種植的烤煙再也不愁賣;“電商進村、山貨進城”,息烽縣通組公路讓沿線鄉村的蔬菜、水果、辣子雞等農特產品出山更快,20包養網6家電商企業實現“線上訂單,線下送貨”。

如果說“組組通”是打通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那么,貴包養網州四通八達的鐵路、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則是連接這些“毛細血管”的大動脈。

“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念好“通字訣”。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7000公里;成貴高鐵通車,高鐵包養運營里程達1432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貴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然形成。

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硬化路,“毛細血管”通了,“大動脈”活了,貴州更“貴”了。

畢節七星關區大白蘿卜遠銷迪拜,江口縣“梵凈抹茶”走向世界……黔貨有如“猛虎下山”。今年上半年,“黔貨出山”銷售農產品205.7億元。

曾經連峰際天的貴州,如今山間路暢,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大搬遷”創奇跡——絕地逢生幸福來

“土如珍珠、水貴如油”“這深山旮旯,真的是一方水包養網土養不活一方人啊!”土生土長的望謨縣老麻山鄉人尤崇軍說,老家在一個深深的山窩窩里,出門就是山坡坡,干活兒得往山腰爬,一年到頭收不了幾顆糧食。

整鄉搬遷!讓老麻山鄉人“絕地逢生”,而今成為在工廠上班、有城鎮醫保,小孩可就近上學的城鎮“新包養市民”。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貴州的一些貧困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有專家斷言很多區域“不適宜人類居住”。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沖鋒號。同年12月2日,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

“十三五”貴州規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包養網任務最重的省份,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貴州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成功探索“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等行之有效的貴州模式,在全國搬包養網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188萬群眾搬出貧困大山、迎來嶄新人生,貴州城鄉格局、生產力布局發生深刻變化。

“六個堅持”,即堅持建設資金省級統貸統還、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城鎮化集中安置、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和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2019年2月,貴州又作出了長遠性制度性安排,即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確保滿足搬遷戶子女就學需求,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衛生服務機構,確保有勞動力家庭1人以上穩定就業,著力寫好易地包養網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安置點到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11月16日,納雍縣珙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搬遷戶楊春學正在泡腳,“這里的醫生經常上門給我們講解養生知識,每天還可以過來免費接受中藥泡腳,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4年多來,貴州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全省建成安置點946個,累計建成住房45.39萬套,搬遷入住188萬人,其中城鎮化安置179萬人,成為率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省份,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的“貴州奇跡”。

丹寨縣金泉街道名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群眾在搬運已烘干的猴頭菇。金泉街道通過“合作社+基地+搬遷群眾”的方式,積極引進猴頭菇、香菇、大球蓋菇等種植項目,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路子。新華社發

“產業革命”變方式 ——思路一新地生“金”

打開產業體系的版圖,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故事格外精彩:茶葉、藍莓、李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辣椒產加銷全國第一;黔北麻羊、關嶺黃牛不斷展現鄉村“六畜興旺”的畫卷……

長期以來,由于受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包養網因素影響,貴州農村產業“小、散、弱”的特征較為突出,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農產品加工方式粗放、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發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推動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工作作風實現革命性轉變,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

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包養,農村產業革命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貴州茶葉、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業、水果、生豬等12個農業特色優包養網勢產業產銷持續強勁增長,壩區畝均產值增長3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5.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

包養

“我種刺梨有4年,頭年賣了3000元,第二年賣得6000元,今年爭取掙到5萬元。”水城縣野鐘鄉野鐘村退休村支書鄧吉棟說,他是村包養里刺梨包養種植帶頭人,已種有10畝刺梨。

曾經的野鐘村,種的是包谷、烤煙。在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過程中,野鐘鄉種植刺梨包養5.5萬畝,種植農戶33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2019年,野鐘鄉產出刺梨鮮果373噸。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12位省領導繼續領銜高位推動12個農包養業特色優勢產業,研究制定各產業年度方案,部署推進督導,進一步加快全省農村產業發展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包養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等“六個轉變”,全面落實“五個三”,推進更大規模黔貨出山,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對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形勢保持較好。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30.2億元,包養網同比增長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持續顯現,農業經濟作物實現較快增長,中藥材產值同比增長52.1%,食用菌產值增長39%,產業產值增長29.2%。

“3+1”保障補短板 ——民生福祉大提升

平整的塑膠跑道操場、干凈整潔的校舍、嶄新明亮的教室……這里是紫云自治縣格凸河鎮格凸河小學,是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建掛牌督戰教育項目之一。“學校無條件接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隨遷子女,現在已有100多名孩子入學。”校長樊蓓說。

貴州貧,貧在教育、醫療、住房和農村飲水安全短板突出。

民生為本,發展為要。貴州始終堅持脫貧標準,在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基礎上,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逐戶制作“3+1”保障“明白欄”,確保脫貧攻堅質量高、成色足。

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貴州持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于教育扶貧,深入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包養”計劃,扎實推動教育惠民舉措。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包養網庭輟學學生動態清零。

包養網療——從“看病難”到“真方便”。各地加快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完成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和合格村醫配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實現“三重醫療保障”。2017年,將遠程醫療服務延伸到全省1543個鄉鎮衛生院,遠程醫療實現“鄉鄉通”。

住房——從“茅草房”到“新樓房”。貴州積極探索實踐,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對象認定標準。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老舊住房透風漏雨和人畜混居整治任務。

飲水安全——從包養“有水喝”到“喝好水”。基本解決288.2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如今,貴州山鄉變了模樣,大地煥發生機。山間通暢致富路寬,挪出窮窩搬進幸福,產業革命碩果滿枝,“3+1”保障兜牢民生網底,“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貴州將認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領群眾接續奮斗,邁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